初平四年,年末。
这一年,是注定要被所有大汉人民所铭记的一年。
这一年发生了太多大事。
二月地震。
四月大旱。
六月飞蝗。
七月绝收。
八月洪涝。
中间还夹杂着战乱,亲人的生离死别。
这便是曹操诗中写道的“白骨露於野,千里无鸡鸣”。
有的人估计把这辈子要受的苦,都在这一年给受了。
现在正值九月。
北方冷得快,朔风呼啸,寒气逼人。
今年又是一个奇冷的冬天。
气候就是这么爱捉弄人。
明明夏季还烈日炎炎,滴雨不下。
可到了冬天,便是苍苍大地,白茫茫一片真干净。
一大早起来,寒风阵阵。
这是一种扎进血肉里的寒冷刺痛。
呼啸的疾风宛如小刀子一般。
李府这种大户人家,还是比街道上冻死的寒骨要暖上许多的。
虽然这个时代还没有暖气,但自秦朝以来,便有了“火墙”、“壁炉”。
这些暖和的物件,几乎贴满了李翊府邸上的每一个角落。
连带着府上的小人也一起受益,一众人都不愿意走出府门。
谁若是被李翊使唤出府办事,那人都得暗叹一声倒霉。
这日,李翊从屋里走出来。
裹一裹身上的裘皮大衣,长呼了口寒气。
“文烈……”
李翊大喊一声,呼喊曹休。
“先生有何吩咐?”
曹休听到李翊的呼喊,顶盔冒雪地跑过来。
这大雪天的,他也得忙着巡查陈留,训练府上的护卫等。
“今日府上的兵丁为何更换得这么多?”
李翊只随手翻看了眼名册,便发觉军中很多人似乎都请假了。
难不成真就因为天寒地冻,个个都想睡懒觉,生了懈怠之心了?
要知道,李翊现在在兖州基本上也算除曹操之外的一把手了。
即便世道如此艰难,他也是吃喝不愁。
饶是如此都不曾生出懈怠,昨晚与几名丫鬟研究了一晚的软件硬化工程。
今日照样早起,怎的这一个个当兵的,反而如此惫懒?
面对李翊的质问,曹休也颇显无奈。
“唉,先生有所不知。”
“军中很多兄弟都害了病,起床不得,城里的医官儿也不顶用。”
哦?
病了?
“害的是什么病,可是风寒?”
要是感冒了,对古人来说确实挺难受的。
古代就有不少人单纯因为感冒而活活病死的。
“听大夫说是伤寒症。”曹休回答。
伤寒症?
“有多少人?”
“今年的天气甚是寒冷,算是昨个患病的将士,营中足有一百多人患了这伤寒症。”
嘶……
一百多人。
讲道理,这个数量还是很庞大的。
要知道,他府上的亲卫总共才一千出头。
虽然上次带上濮阳前线战死了不少,但后面又重新招人补上了。
这一下倒了十分之一,李翊还是很心疼的。
“现在何处?”李翊问。
“有的在军营里待着,有的受不住的,先被遣回家中歇着去了。”
曹休面色愈发凝重,都是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,他又何尝不希望兄弟们能够平安无事呢?
“找医官看过了吗?”李翊再问。
“找了医官也不济事。”
曹休无奈地摇了摇头,长叹一声:
“大夫说了,这伤寒病乃是不治之症。”
伤寒症有点类似瘟疫,自体内发寒,高烧不退。
好在传播不像瘟疫那般恐怖,不然李翊也难免遭劫。
“走吧,去看看。”
李翊甩身扭头出门。
屋外跑出来两名丫鬟,火急火燎地凑上前替李翊披上一件裘衣。
“先生不妨先在屋内烤火取暖,容末将去备一辆马车来。”
“省得先生一路遭受风霜之苦。”
曹休忙道。
“不必了,直接骑马去。”
李翊还是很关心手下人的,坐马车太耽误事了。
“先生这般大风大雪的,何必这么拼命?”
“等雪止了再出门不成吗?”
桃红等丫鬟冲出屋外冲李翊呼喊,她们实在不理解李翊为何要为了这点小事就出门。
难不成等一时半儿会,那些人就全死了不成?
这些人的性命有哪里有先生那般金贵?
这是她们刻在骨子里的阶级思想,认为下人就是比不上上位
第一百十二章 注定被铭记的一年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